《思考,快与慢》这本书已经读过好几遍,最近为了分享给部门的同学们,又重新读了一遍。又有很多新发现。从前有些地方有遗漏,有些地方理解的也不准确。这次再总结下,否则过一段时间在记忆自我中,可能这本书的内容剩下的就不多了。
为什么读这本书
最早知道这本书,是CTO推荐的,而且在各种场合推荐过很多次,是提升管理能力必读的一本书。此书的分类也是经管类,通过学习这本书,来更科学地做决策。我们平时使用的科学决策法,其中的一些原理本书也有介绍。通过对人思考的了解,在做决策时,规避自身思考的误区。
这本书的作者很有名,叫丹尼尔卡尼曼,心理学家,以色列人,在美国做研究。因为前景理论,修正了经济学中经济人的假设,在2002年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经济人就是说人都是理性的,在进行一些决策时总会用最优法。但从心理学发现,人做决策时并不是理性的,即使是经济学家,也并不理性。
这本书也是2011年纽约时报的十大好书,在国内的一些读书榜单中,也经常出现。
全书分为五个部分,向我们介绍了人是如何思考,以及一些非理性思考的规律,还有对应的实验,是一本很严谨的书。
第一部分:系统1和系统2
了解系统1和系统2是阅读本书的基础。他们是2种思维能力的描述。在人脑中并不存在系统1和系统2两个部分。
系统1是快速的,无意识的,是人直接对事物思考的反馈。例如看到一张愤怒的脸,马上就能识别表情是愤怒。这就是系统1的作用。使用系统1不怎么费脑力,但是我们不能主动关闭他,而且系统1不善于逻辑和统计学问题。
系统2则在系统1遇到麻烦时来解决问题。例如计算17×24。系统1并不能马上给出,这时系统2来进行处理。在使用系统2的时候,人会比较专注,而且也很耗费体力,会感到劳累。这也是为什么人不是时时刻刻都用系统2的原因。
由于系统1很快,有时会忽略一些因素,这也是我们有时做决策会出现错误的原因。例如看下面的图片,在左面系统1就会认为这个是数字3,在右面,系统1就认为这是字母B。之所以一样的符号,在不同环境,会认为不同的内容,是因为系统1会直接忽略不明确的元素,根据环境来直接作出判断。但一切发生的行云流水,我们都没有感知。生活中还有众多的事情,我们都是这样忽略过去,直接作出判断。
一个经过思维专业训练的人,在做决策时也是要抑制住系统1的判断。例如下面这张图。训练过的人知道两个线段是一样长。但是在感官上,还是看上面的要短些。因为我们的系统1不能主动关闭,在决策时要有意识主动抑制系统1的错误想法。
第二部分 启发法与偏见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会主动在头脑中构建一些信息,利用已有的小部分内容,思考出认为合理的方案。从而产生出错误的决策和偏见。
小数定律
一件事情人们经历过小样本,就会忽略大样本。一般会忽略掉概率的存在,有时还会人为启发,脑补全部内容,认为自己思考的很有道理。
在生活中很常见。例如问一些同学,中国的本科率有多少?有的认为达到60%以上,因为他周围的人都是这样。这就是小数定律的例子。根据自己见到的,而忽略掉了整体的数据。以前有说五环内的产品经理,也是如此。在做产品和决策的时候,要客观收集数据,重视事物的概率。
有些人买彩票,也会有一套什么样的选号能中奖的理论,这都是人为启发的结果,把偶发事件用因果解释。
有些事情是没有因果关系的,只是偶发事件,做因果解释必然会是错误的。
锚定效应
给定一个参照物,后面做的一些判定就会以这个参照物来做。
例如讨价还价的时候,先定了一个价格,后面大家都会围绕着这个价格去讨论,最终的成交价就在最初价格附近。
还有的公司为了提升品牌价值,在宣传的时候,会与知名大公司对标。都是为了让大众产生锚定,把两个公司划分在一个档次中。
锚定效应在商业谈判,还有商品定价方面,应用的很广。
可得性启发法
有些事情大家从记忆搜寻,会把容易想到的认为发生概率大。例如飞机失事事件,在新闻中看到的频率很高,就认为飞机很不安全。但实际上飞机的事故率要远远低于其他交通工具。和小数定律类似,我们在做决策的时候,还是要注重客观数据,而不要仅依靠主观记忆。
还有个有意思的现象,人可以解答所有问题。因为人在解答一些困难问题时,会通过联想关联,把问题自动替换,然后解答。这也是系统1执行的,有时都没在意就把问题替换了。例如问最近幸福吗?可能就会把最近谈朋友的事情替换掉这个问题,思考的都是谈朋友的感受。
光环效应
例如一个演员长的帅,我们也会认为他什么都好。例如有些漂亮演员的字写的不好,观众看到都不相信。在日常面试时,要注意光环效应,防止因为应试者一项的好坏,而影响到其他方面。
焦虑情绪与风险政策
大部分人没有对心理学进行过学习,所以一些小概率事件如果被过度夸张报道,会导致普通人恐慌。书中说政府在制定风险政策时要考虑这些问题。
对于组织来说,有两方面工作要做:
1、加强组织成员的学习,对于一个小组织,还是可以做到大家知识统一,认知一致的;
2、制定组织政策时,要考虑到普通人的感受,有时越强调无风险,一些人越不安。
第三部分 过度自信与决策错误
一些成功学的故事,故事脉络清晰,内容简单,进展顺利。这种故事,人们更容易接受。例如描述谷歌发展,是如何打败竞争对手,在过程中公司高层是如何决策,最终选对方向,让公司最终成功。但实际上商业发展原因很多,其中很重要一点就是运气。可是人经常忽略掉运气。
人比较容易相信直觉。有些事情说不出原因,但是能够判定。并不是什么事情都能够有直觉。能够具有直觉的场景要满足一定的条件:要环境有规律;经过大量的练习。例如象棋大师经过长时间训练能够培养直觉,看到棋盘中的状态,就能作为一种输入,来产生提示,作出最好判定的输出。一般要经过一万小时的练习才行。但是像股票走势,这种环境是没规律的,影响因素太多,所以谈预测也是不准。为什么有很多人会觉得股票能预测,甚至认为预测的准呢?有时是因为后见之明。在一件事情发生后,人会忘记之前的老想法,认为最开始就是那么想的。
对于直觉的训练,和机器学习有些类似,其中应该有一些道理是相通的。
在做决策的时候要养成采纳外部意见的习惯。靠统计数据预测,而不是直觉。因为依靠眼前信息很有限,有很多漏洞。而且人会乐观。当出现问题的时候也会陷入沉默成本。一般可以参照其他类似项目是如何的结果,来进行参考。书中有一个例子,他们编写教材。开始认为2年,最后用了7年。而且之前他们也知道其他人用了很久,但是忽略掉。全世界铁路对乘客数量的预测,在60年里都是不准确的。都没有从以前的数据中挖掘。对于程序员,经常出现的就是排期乐观,最终延期。采纳外部意见可以在排期的时候试试,对比下其他已经完成的项目的工时,来合理评估。
第四部分 选择与风险
这部分是作者获得诺贝尔奖的核心——前景理论。
本质就是人喜欢得到,厌恶风险。对于获得100美金和损失100美金,心理价值是不同的。人在面对盈利,更倾向于稳定,面对损失,更倾向于面对风险。下图的这个S曲线就是描述的这种现象。
对于我们日常的决策,一种有效的方法是思考做这件事的本质是什么,到底是为了达到什么目标。而不要被框架所束缚。例如买卖股票的时候,不要考虑过去的成本,只卖盈利的,认为没盈利的后来还会涨。而是要看股票未来的涨势来确定买卖。还有一些沉默成本的事情,要做到及时止损,做到整体收益最大。
第五部分 两个自我
经验自我和记忆自我。经验自我就是当前的自我,就是你当时的感受,记忆自我就是在记忆中的自我。
峰终定律(peak-end rule):整体的回顾性评级可通过将最糟糕时期和最后时刻的疼痛程度的平均加权而评估出来。
过程忽视(duration neglect):过程的持续对所有疼痛的评估没有任何影响。
一件痛苦的事情,在高峰的痛苦程度,还有离最后结束的时间对人的感受有影响。但是过程中的累计对所有疼痛却没有影响。
人会比较在意最终结果,例如影视剧的结局,一般都是好结局。对于幸福评估,也是要让记忆自我体验更好一些会更幸福。
到底是在意当时当刻的感受,还是在意未来回忆的感受,在两个自我中可以做出选择。例如旅行时,到底是要要享受旅行时的乐趣,还是更多时间拍照来留下场景照片。
小结
这本书是一本理论的书,书中的内容比较散,加上翻译的原因。读这本书会要用频繁到系统2,会感觉有些累。但是对于人思考的方式,还有一些做决策的局限都有解释,学习了一些理论,在生活中也很有帮助。例如我们要采纳外部意见,对于一些媒体报道要仔细思考,小数定律等都让我们不要急于作出决策,要用好逻辑和统计学工具来决策。一些平时的工作内容,还是能够用书中的理论来进行优化。
而且这种书,不同于教授具体方法的书,过一段时间重新读,还会有新的理解和收获,对一些内容的感受也更深。
确实是一本有效提升决策能力的书。